您的位置::埃塞农业网 >> 最新文章

甘肃:“白色污染”农田残膜污染防控春俏菊

时间:2022年07月13日
甘肃:“白色污染”农田残膜污染防控
地膜做出重要贡献。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最先引进和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地膜覆盖促进了甘肃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范围,也为高寒阴湿区改变低产面貌开辟了新途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肃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十一连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突出作用。2008~201滇南桫椤3年,仅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技术就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
白色污染不容忽视。残留的废旧农膜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还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和耕地质量、牲畜误食引起病害、焚烧处理引发二次污染等危害。超薄地膜的长期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残留污染的根本原因。2012年,实地监测数据显示,甘肃局部地区残留污染有加重趋势,最高残留量已达每亩17.55公斤,对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威胁。
农田残膜污染防控探索出有效途径。针对地膜大量使用,特别是超薄地膜大量使用带来的回收难、污染重问题,甘肃省初步探索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这一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4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2752.5万亩,地膜使用量15.58万吨,地膜回收量11.75万吨,回收利用率达到75.4%,比2013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源头防控。2009年,甘肃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南疆荆芥地膜。2013年11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出台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地膜。同时,每年整合数亿元资金,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在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补贴农民使用厚度大、强度高、耐候期长、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为废旧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条件。2013年,甘肃省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杜仲(以下简称《条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政府扶持引导,培育残膜回收利用市场。为促进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甘肃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工作思路,省级财政专门设立专项资金,2011~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采用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配套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截至2013年底,全省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31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30个。
三是强化行政推动和监督管理,建立长效机制。2010-2013年,甘肃省政府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与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工作放狐米草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014年起,甘肃省对旱作农业区省补地膜进行采购时,实行充分考虑回收因素并予以相应加分的做法,优先采购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生产的地膜,以此鼓励和引导地膜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到废旧农膜回收的工作中来,逐步形成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支撑,提升公众意识。近年来,甘肃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试验推广适时揭膜技术、机械拾膜技术、一膜两用等多项技术,引导农民使用高标准易回收地膜,在有效提高农田残膜捡拾清理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捡拾清理的劳动强度。
适用于农业h5模版
一封情书h5模版
品牌策划推广h5模版
教师节商场超市活动h5模版
友情链接